王陕福(左)指导农民种植温棚蔬菜。
“如果早搬来几年,生活肯定又是一个样儿!”从泾源县黄花乡店堡村到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已20年有余,提及搬迁,王陕福仍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。
10多亩薄地、3只鸡。27年前,这便是王陕福一家6口人的家底。
“种了点黄豆、土豆,只能解决温饱。”有着一身力气的王陕福一年到头在地里忙乎,年收入却不过千元。
由于交通不便,即使生病,王陕福一家能忍则忍,实在忍不了才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医院就诊。
1992年,村里分来几个搬迁的名额,过怕了穷日子的王陕福第一个报名。
谁知这次搬迁为王陕福一家带来了希望。
新分的10亩地土层深厚,土壤肥沃,王陕福连忙撒下小麦、玉米的种子。
农闲时节,王陕福还踏上外出务工之路。抱砖、拉水泥、挖煤,专挑挣钱的活计干。
1992年底,王陕福算了一笔收入账:除去日常花销,净挣2000多元!
收入翻了一番,致富有盼头了!
2006年,村里鼓励大家种温棚,王陕福当仁不让,承包2个温棚,种植西红柿。
由于园子村气候、土壤、温度适宜,王陕福的西红柿喜获丰收。菜贩子每天上门收货,当天采摘的西红柿当天就售完,一年下来,仅温棚收入1万多元。
但这时王陕福发现一个问题——菜贩子给的价格太低,如果自己拉着西红柿到市场上卖,每个棚能多赚2000多元。
起早贪黑、风餐露宿,接下来的9年里,勤快、能吃苦的王陕福每天往返于温棚和银川各批发市场之间,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。
盖了新房、购置小汽车,2013年,再次回到泾源老家的王陕福腰杆子挺得笔直:“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!”
王陕福盘算着,过些年在银川买套房,把父母接到楼房上住,让娃儿也在城里上学。
谁料2015年,红火的西红柿生意迎来了“寒冬”。
“菜贩子太多,仅北环批发市场,每天有七八十个人贩卖西红柿。”王陕福说,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,西红柿价格持续走低,有时候连着两三天都赔钱。
对移民而言,自我发展才是硬道理。
2016年,王陕福流转500亩土地,开始尝试种植绿色蔬菜。
种子统一采购、配用有机肥,整个种植过程还聘请专家指导。王陕福种植的西红柿、大葱、辣椒等绿色蔬菜一经上市,因品相好、味道鲜美,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。
凭借多年贩卖西红柿的经验,王陕福很快打开销路,把绿色蔬菜卖往上海、徐州、常州的大型超市。
发家的同时,王陕福成立银川王虎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、虎成农产品产销公司,带动村民一同致富。
村民余爱芳是合作社的一名装箱熟练工。
“每天工资180元,在家门口干活方便,还能照顾娃娃和老人。”余爱芳一脸满足。
去年,“不安于现状”的王陕福又承包了200亩地,带着5位村民种桃。“今年刚挂果,明年就有产量了。一亩地纯收入5000元不成问题。”王陕福笑着说,眉目中透出满满的幸福。(记者 姜璐 文/图)